KK免更新
新我国榜首代同传舌人的诞生
我国新闻周刊记者/鲍安琪
发于2020.6.08总第950期《我国新闻周刊》
上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翻译司中文处占有了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的整个23楼。
崔天凯、何亚非、郎胜铄和刘军是这个"我国城"里的四个年青舌人。何亚非(后曾担任国侨办副主任)翻译速度快,被称为"快手",崔天凯(现为我国驻美大使)则善于对词句的琢磨,两人的字都很美观。
郎胜铄等都是从设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联合国舌人操练班结业后,分配来纽约作业的。
我国重返联合国、特别是1973年中文从联合国的官方言语提升为大会和安理会的作业言语以来,中文翻译人才的紧缺一下凸显出来。在那之前,国民党当局的联合国代表说话一般都用英文,中文同声传译形同虚设,联合国文件也用不着都翻译成中文。现在,北京方面要求"不管何时何地,他们参与的每一个委员会"都要有中文翻译。而超卓的同声传译人员,特别是在中文方面,"就像音乐会小提琴手相同稀疏"。
所以,协作开办联合国舌人班,就成为这一青黄不接时期我国政府和联合国的共同。
1971年10月,我国康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1月,何理良作为代表团成员,随老公、首任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来到纽约。她向《我国新闻周刊》回想,其时我国代表团急需来自大陆的舌人以更好地传达中方的意思。
这个作业落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头上。1972年,外交部给北外转来一份文件,是联合国与苏联政府签定的在莫斯科协作举办联合国舌人操练班的协议。
北外英语系副主任张载梁研讨了那份协议。他告知《我国新闻周刊》,协议提出,联合国每年给莫斯科言语学院拨款近30万美元,但要查看、监督操练班的作业。其时还在"文革"中,我们忧虑被批成"卖国主义",所以顾忌仍是比较多。
1973年,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格拉布携夫人特地来华,与外交部世界司和北外代表商谈举办译训班事宜。北外教务处副处长张中载参与了这次商洽。商洽比较顺畅,两边达到了口头协议。
张中载向《我国新闻周刊》回想,邓小平复出后同意了这一项目,筹备作业随即打开。但随着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筹备作业也停滞了。
1978年5月25日下午,联合国副秘书长戴维逊来访,同外交部世界司副司长冀朝铸等在北京饭馆举办了商洽,敲定了开办译训班的细节。
1978年10月,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柯前往纽约,与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一同与联合国人事司、翻译司商洽,并达到协议。12月,《联合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操练中文笔译和口译的方案》在联合国行政和预算问题咨询委员会取得经过。依据这个方案,联合国将供给价值75000美元的电教设备,并为每名学员供给6000美元费用,学员人数每期不超越25人。
1979年3月底,国务院下达了关于舌人班招生的红头文件。
招生作业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天津和杭州打开。北外英文系教师周育强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吴江教师进修学院的英语教师蒋保忠则是从《解放日报》上看到招生音讯的。
536人参与了4月29日举办的预试,227人经过,进入了5月下旬在北京、上海、广州举办的初试。
初试的英译中考题来自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中的一篇文章,考生有必要知道其间的"north"和"south"是指代发达国家和发展我国家。中文考题包含古文和成语等,比方问"汗流浃背起名工具"的"浃"是什么意思。
周育强对一道世界政治题形象深入:举例说明"二战"期间同盟国内部两条路线的奋斗。他说,这是指在拓荒第二战场问题上苏联和美英之间的对立和奋斗,但他的一个参与考试的搭档却以为这是指苏共党内两条路线之间的奋斗。
7月,复试在北京世界沙龙举办,到这一轮时只剩下43人。
复试也即联合国译训班的入学考试。考官共14人,联合国方面的7人包含联合国人事司司长韦伯、翻译司司长塞斯派克、翻译司中文处处长汤兴伯、会议服务司口译处中文组组长范家桢,中方的7人则来自外交部和北外,张中载和张载梁均在其间。考题由联合国官员带来,考生按次序独自面试。
张中载注意到,联合国考官重视的不仅是应试者的英语水平,还有考生的举动、谈吐、风姿。有一名考生英语流利,题答得也好,中方考官原以为他能顺畅过关,但联合国官员在评议中首要说话,用了"unpleasant personality"("举动让人不快")、"affected"("造作")来点评他的体现,共同否决了他的入学资历。张中载说,在"文革"时期,所谓的风姿往往与"资产阶级风格"联络在一同,被弃之若敝屣,或许这位考生至今也不太了解他为何未被选取。
考试完毕后联合国官员纷纷表示,大部分考生的英语水平是好的,超出他们本来的幻想。人事司司长韦伯主张,鉴于考生水平较高,可否将学习时刻由原定的一年半改为一年。但中方仍是坚持了原议,由于这样能有必定的回旋余地,确保打响榜首炮。
考官团以为来自北外的邵文光和李青原体现最为超卓。邵文光是外交部世界条法司司长邵天任之子,从小得专家点拨英语发音,李青原1977年曾去英国留学。范家桢告知中方,近期口译处中文组有几位舌人将退休,主张国内派人补上空缺,避免台湾方面的人插进来。外交部和联合国方商议,决议让邵文光和李青原不参与操练,于1979年9月直接去纽约联合国总部。他们边干边学,经过专业考试后被正式聘任。
终究选取正式学员25名,口译10人,笔译15人。年岁最大的唐荣华39岁,年岁最小的刘结一22岁。
英文像一列火车,中文像一把折扇
1979年9月10日,榜首期联合国舌人操练班举办了开学典礼。张载梁担任译训班主任。
操练班课程分为通识和术语课、言语课、翻译课。起先办学条件十分粗陋,从英语系借了两间教室,从西班牙语系借了一间,还不在一个当地。
榜首学期重在笔译。教学时运用的材料以联合国的会议记录、陈述为主。里边触及许多专门用词、写法,这些"套路"都需求学习和了解。
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美籍华裔女教授刘君若讲《圣经》,还安排我们把圣经故事扮演出来,令不少同学至今形象深入。
张载梁给笔译班上报刊阅读课。《经济学人》是最常用到的外刊。蒋保忠回想,其时北外的教师们遍及觉得《经济学人》的文章表达谨慎,内容精粹,值得仿照。
笔译学员要了解各种类型的联合国文件。每周至少要翻译三篇文章,一篇由教师修正并在课上剖析,另两篇由学员对照规范译文自己修正。
班上有时会有seminar(研讨会),就时事新闻议题进行评论。蒋保忠记住,崔天凯看杂志、翻报纸都很快,seminar常常预备得很充沛,说话时总是自傲地侃侃而谈。
教笔译课的钟述孔曾在外交部任职。施晓菁回想,他在中英文句法结构比较的榜首课中,把英文语句描绘成一列火车,主句像前面的火车头,一个个从句和其他语句成分像后边的车厢,经过连词顺次连在后边;中文语句则像一把折扇,一切成分环绕中心意思打开,经过含义的直接衔接安排起来。这一形象的比方让施晓菁加深了对这两种言语的表达形式及其背面的文明不同的了解,令她至今难忘。
关于北外来说,开设同声传译课也是从零起步。张载梁回想,曾经在国内只要交传,即翻译站在说话者周围,说话人说一句,翻译说一句。
视译是通向同声传译的预备操练。由于一般人的天然习气是停下来听对方说话,再利用中止时刻进行翻译,这就会构成延误,同传译者有必要要战胜这种心理障碍。这就需求经过操练,学会适当地分配注意力,构成一起听、译、说的习气。
整整一个学期,张载梁每次上课的前十分钟只让学员操练数字。他1974年曾出国参与过第十八届联合国教科文安排大会的暂时同传作业,发现同传好不容易,尤其在数字上,中文以万为单位,英文以千为单位,较难换算。
1979年末,联合国供给的设备运到,新语音试验室建成。第二学期开始,口译班的学员每人发了一台双声道录音机。有了语音室后,操练班每周安排学生看一到两部原版电影。
董黎1980年从北外英语系结业,分配到译训班专门建立的材料部分作业。她告知《我国新闻周刊》,联合国会不定期寄来材料。寄的材料有纸质文件和磁带彻底配套的,这种是最好的。有时仅有磁带,董黎需求听出是哪个会议,在磁带盒上标出时刻、说话人、内容等后进行分类。除了美、英、加等英语国家,资猜中还要有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代表的英语说话。
中译英的听力材料,则是从《人民日报》等报刊上选取长短适宜、符合其时焦点的报导或国家领导人说话,请同学或教师朗读后录音,尤其要请有四川、江浙沪、河南、山东、广东等地口音的人来读。
几年下来,材料部分的高柜中逐步搜集起成百上千盘磁带,学生能够自在借用。董黎回想,榜首期学生借磁带十分频频。
操练班学员在学习期间的生活待遇,国家正式员工由原单位照发原薪酬,在校生按研讨生待遇。
来自上海考区的蒋保忠住的是三人世,宿舍坐落一楼,同屋是上海师范大学的研讨生崔天凯和张文扬。笔译班的蒋保忠和崔天凯不必熬夜,一般晚间十点左右就休息了,但口译班的张文扬看上去总是很辛苦,常常深夜还在宿舍门口"念念有辞"。
依据和联合国达到的协议,中方要担任修建一栋面积5000平方米的电教大楼。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同意向北外拨款178万元。项目被列入1980年度专项修建方案,由解放军工程兵部队施工,1983年完工。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