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5月24日电(记者桂娟、李文哲)跟着河南灵宝城烟遗址开掘的推动,一座制陶业特征明显的仰韶前期聚落揭开面纱,房址、陶窑、经淘洗加工的细泥块及很多草木灰、烧土等,为研讨仰韶前期山区小遗址的聚落功用供给重要依据。
"遗址出土陶窑31座,其间一座竖穴式升焰窑可谓同时期‘最先进’,窑室底部一周有11个圆形火眼,火门、火膛、窑箅等结构完好,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好的仰韶前期陶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讨院副院长、灵宝城烟遗址开掘领队魏兴涛说。
距今约5000年至7000年的仰韶文明,是黄河中下游区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明,以兴旺的制陶工艺为人熟知。这一时期的彩陶颜色艳丽、图画丰厚、绘画方法高明熟练,到达我国史前彩陶文明的巅峰。
灵宝城烟遗址发现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数量最多,褐陶和灰陶较少。出土陶器的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少数黑彩宽带纹、三角纹等。
"以往发现的仰韶前期陶窑形制小,结构简略,多为横穴窑。竖穴升焰窑结构更合理,火用功率有所进步,不只能够进步出产功率,出产出来的陶器质量也更好,质地更坚固。"魏兴涛说。
魏兴涛标明,窑箅结构进一步增强火用功率。"前期的陶器烧造是堆烧,把陶器直接放在火堆里烧。窑箅就像蒸馒头的箅子相同把陶器支撑起来,用的是火焰温度最高的外焰。"
据介绍,窑箅遍及呈现于龙山文明、商、西周时期,战国时期有了窑床式陶窑,容量更大,原理依然是用外焰烧造。具有窑箅的仰韶前期陶窑并不多见。
2019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讨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讨所、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灵宝城烟遗址进行开掘,共开掘面积4600余平方米,是近年来仰韶前期遗址最大规划的考古开掘。
"房址大多保存较差,出土遗物不多,未见灶等日子设备,标明居住者身份为布衣,加之与制陶相关的遗存丰厚,这里有可能是耐候钢板厂家一处以制陶为业的聚落。"魏兴涛说,遗址还发现少数由6至8个柱洞或柱础围成的圆形或近方形区域,筑造考究,可能是存储粮食等用的高仓。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