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9-13 18:00:09
  • 阅读(7462)
  • 评论(3)
  • 中新网杭州9月13日电(记者 张煜欢)13日12时35分,从杭州出发、结束2372公里行程的T112次特快列车,途径19座城市抵达甘肃兰州。

    中秋日,又迎来了中国人的一场大迁徙。从中国各地乃至世界角落返乡的游子,带着大包小包穿越蜿蜒铁道线。他们究竟带着什么,踏上了这一趟趟归途?

    旅客在灯笼上写下祝福。张煜欢 摄

    转机发生在杭州,几个月前郑树铨在这里接触到了跨境电商。"俗话说‘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如果不是遇到压力,可能我们还不会撞到这个机会。跨境电商给我们提供了挺多贸易便利,像商品报关速度就加快不少,订单量也有增加。"

    转型步入正轨的郑树铨看上去心情不错,接着说,"今天运气也挺好,本来合作伙伴是中秋节当天和我们对接业务,我和他商量说,我是中秋前一天的车票,没想到对方很通情达理,同意提前几天把事情办好。对中国人来说,‘团圆’就是一种共识吧。"

    佳节来临,有人"满载而归",也有漂泊的人无法和家人团圆。

    车厢里,来自杭州客运段的乘务人员正在给旅客送花灯,节日气氛浓厚。李德芝举着一台显然用了多年的老手机,好奇地拍着照片。

    来自安徽蚌埠的他今年郑州汽车抵押贷款42岁,在上海、杭州等地的工地上打拼了十多年,妻子在去年初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我们做建筑的就是‘四海为家’呗。但身边很多老乡工友都有老婆陪在身旁,好像再累也有个避风港。"李德芝说,"单身在外面,还是挺难的。"

    看着车厢里的热闹,李德芝黯淡的眸子又亮了起来,"这次正好一个项目结束了,就想回家看看。特别是替我老婆尽尽孝,我老岳父今年八十多岁了,给他买点好酒喝喝。"他畅想道,"等回来以后我也不想再呆工地了,可能去做快递员吧。"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深度推进,大量如李德芝的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而对于其中不少年轻一代来说,"回家"这一决定的背后也有着诸多"前提"。

    在宁波开往上海虹桥的G7512次高铁上,刚出完差的杨川没有携带大件的行李包裹,而是拎着一大袋沉甸甸的文件资料站着。今年21岁的他来自甘肃庆阳,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来到上海做保险销售。

    "我是6月份来的上海,一共要实习半年,这个中秋就先不回家了。"杨川说,"上海的生活节奏还是挺快的,好在我是住在单位宿舍,省了一大笔租房钱。"

    对于如今不小的销售工作强度,杨川显得乐观。"想多赚点钱,早点给父母减轻负担嘛。现在网上年轻人总说‘我太难了’,其实好好想一想,还有很多人干着比我更累的工作。"

    来自浙江衢州的"00后"胡梅琳也体察到了这一点,她此行的目的是去上海看望做保姆工作的母亲。"妈妈做这份工作挺不容易的,这次她特地请假了叫我过去一起过节,我马上就买票了。"

    今年大二的胡梅琳说,其实母亲对她其未来没有很高的要求,"但我想多承担一点,就报了一个专升本的培训班,等大三毕业了去考试,本科会好找工作一些。然后我也要慢慢学习烧菜,争取变得更独立一点。"

    商人在挑战中打捞机遇,打工者在洪流中尝试稳定,学生在成长中努力适应社会……人们没有因为快速变化的一切而忘记"家"的方向。身处这个流动的时代,在路上的他们组成了最为鲜活的"中国游子"样本。

    这份向上汲取能量的态度,就是"希望"。(完)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1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