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8-17 17:59:06
  • 阅读(3429)
  • 评论(13)
  •   首发:8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 郑学富

      今日是阴历七月七日,现代人热捧为“情人节”,古代却不是这样。古时候的此日,女子乞巧,娘家接闺女,文人晒书,所以又称为“乞巧节”“女儿节”“晒书节”。

    身着汉服的年青人在参与乞巧活动中的“牵线搭桥”游戏。 新华社发(汝涛 摄)

      家家乞巧望秋月

      乞巧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接连摆放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凭借月光,接连牵线搭桥,将线快速悉数穿过针孔者称为“得巧”,即获胜者。反之就是输家。输家还要预备奖品或礼物,颁发给胜者。

      《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集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开元天宝遗事》中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能够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南朝梁时的诗人刘遵有《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花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描写了穿针女子于花前月下,以穿双针争强斗巧的情形。

      唐人林杰也有《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手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明清时期愈加盛行的是投针验巧,即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别是否“得巧”。

      《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

      在七月六日,就把一个水盆放在宅院里,倒入“鸳鸯水”。“鸳鸯水”是指把白日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或者是重庆康明斯发电机出租把河水和井水混合。露天过夜,第二天,再晒一上午,经过阳光的照耀,水的外表模糊生成薄膜。到了电话机器人下午,取出缝衣针悄悄地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在水底下折射出针影。假如针影构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就是胜者;假如针影是垂直的一条线,就是败者。

      《帝京景象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

    “七夕”习俗体会活动上,青年们正在画扇。新华社发 (徐培钦 摄)

      万家闺艳求此刻

      唐代诗人刘言史《七夕歌》有“人世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刻”的诗句。唐人祖咏在《七夕》诗中说:“闺女求天女,深宵意未阑。”古代的七夕活动以少女少妇为中心,所以又称为“女儿节”。

      古代女子要在七夕拜祭纺织高手、女红伟德国际大师织女,由一个有声威的女子牵头,邀上左邻右舍的姐妹们,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团拜织女。

      七月初七这天,要斋戒一天,沐浴净身,装扮的既严厉又美丽。到了晚上,都来到主办人的家里。此刻,月光融融,清辉尽洒,初秋的夜风袭来,凉快怡人。在庭院中安上一张供桌,上面摆上茶、酒、生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由于织女是个美人,所以还要在瓶子里插上几枝鲜花和几束红纸,前面放置一个小香炉,插上几炷香。我们在案前焚香礼拜,面向织女星座,神态严厉,忠诚祷告,心境专心,默念考虑的心思,向她许愿:“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祭拜结束,我们一同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家长里短地闲谈,沟通针线活。

      清代诗人蔡云有诗曰:“好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明代《帝京午目》说:“七夕女儿节,角黍展榴裙。”七夕这天,年青的女子们穿红戴花,佩戴着用彩色绫线结成的樱桃、桑葚、角黍、葫芦等形状的饰品,装扮得花枝招展,三五成群逛街市。北京各个庙会和街市上,自七月一日起就专门设置乞巧物品专卖商场,即乞巧市,主要有牛郎织女年画、乞巧楼、七巧针、乞巧果和祭拜织女用的蜡烛、香以及各种妇女用的粉、胭脂等化妆品。居民在家中还要预备丰富的食物供女儿们享受。初六、初七晚上,富有之家大多在庭院中扎起彩楼,叫作“乞巧楼”,在庭院中陈设磨喝乐、花果、酒菜、笔砚、针线等物,或由儿童作诗,或由女郎出现制造的精巧物件。

      元朝京城一带在这天要将嫁出的女儿接回娘家过七夕节。元末有“松云道人”之称的熊梦祥在《析津志》中记载:“宫殿、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约请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占卜贞咎,饮宴尽欢,次日馈送还家。”

    晒书。新华社发(徐晖 摄)

      比年每晒腹中书

      “遥怜弄针妇,空嫁晒书人”,这是清代诗人孙枝蔚《七夕忆内》的诗句。阴历的七月七日,正派天高云淡、气候枯燥之际,此刻晒书既可防止虫蛀,又能防潮。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文及衣裳,不蠹。”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就有了七夕晒书的习俗。

      唐宋时期,七月七晒书更是蔚成风气。唐韩鄂《岁华纪丽》称民间七月七有“暴书策,晒衣裳”的习俗。唐杜牧《西山草堂》云:“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宋会要》也有记载,宋朝仪制以七月七日为“晒书节”,当天三省六部以下,各由皇帝赐钱开筵举宴,为晒书会。

      七夕晒书历史上还有许多故事。

      建安六年(201年),22岁的司马懿在家园河内郡为官。曹操ca88唯才是举,他传闻司马懿有才学,就想征召他到自己的司空府任职。而司马懿看到东汉摇摇欲坠、国运凋谢,不肯在曹操手下为官,但曹操此刻炙手可热,又不敢开罪他,便以自己患风痹症,日子不能自理为由拒绝了曹操的善意。

      曹操以为可能有诈,就派人夜里到司马懿家中观察,公然发现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所以就信以为真。但是由于晒书司马懿显露了马脚。七夕这天,司马懿在宅院里晒书,午后俄然来了暴雨,司马懿一着急,忘了自己是在装病,动身计算机电缆跑出去收书,恰巧被一个女仆看到了。曹操得知后大怒,命令司马懿当即前来任职,不然立刻收押。司马懿只好乖乖到差。

      东晋名士郝隆,生性诙谐,年青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在大司马桓温帐下做南蛮从军,后来辞官回乡隐居。七夕这天,他见殷实人家暴晒绫罗绸缎炫富,他就仰躺在太阳下,显露腹部。人家问他干什么,他答复:“我晒书”。 既显现他对大族炫富的不屑,又夸耀自己才高八斗,才学横溢。

      清道光举人曾省《漳州四时竹枝词》说:“此日天门开好晒,郝隆惟晒腹中书。”宋人刘筠也在《戊申年七夕》中说:“岂惟蜀客知踪影,更问庭中晒腹人。”

      康熙年间,浙江嘉兴饱学之士朱彝尊,大材小用。有一次,他得知康熙皇帝微服出巡,所以仿照郝隆,在康熙必经之地袒胸露肚,躺在烈日下暴晒,康熙看见后古怪地问道:“你这是东施效颦吗?”朱彝尊答复说:“我一肚子学识派不上用场,快发霉了,今日晒一晒。”所以引起了康熙的留意,恰巧在这一年(1679年),五十岁的他又高中博学鸿词科,被朝廷封为翰林院反省,担任撰修明史。

      清代文学家唐孙华有诗曰:“从今腹笥防窥瞰,莫向人前卧晒书。”同时期的诗人毛奇龄《七夕》云:“向夕陈庭尝下果,比年每晒腹中书。”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