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7 09:11:03
  • 阅读(2247)
  • 评论(14)
  •   图①:在红寺堡区残联安排下,医生为残疾人体检。  红寺堡区残联供图  图②:何巧(中)与听障居民交流。  受访者供图  图③:此路恒(坐者)给新职工解说缝纫机操作技巧。  胡  潇摄  图④:陆鸿(右)与搭档一同制造相册。  受访者供图  图⑤:辽宁省残疾人射箭队在操练。  张嘉冀摄  数据来历:我国残疾人联合会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榜样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着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作业,继续提高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活跃营建全社会了解、尊重、关怀、帮忙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各级残联安排和广阔残疾人作业者要不断提高服务才能和水平,尽力做残疾人信得过、靠得住的知心人、贴心人。期望广阔残疾人从自强榜样身上罗致精神力气,英勇克服困难应战,活跃寻求人生愿望,为以我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造、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活跃奉献。

      在全社会的了解、尊重、关怀、帮忙下,越来越多残疾人自立自强,奋发有为。日前,本报记者分赴江苏、云南、重庆、辽宁、宁夏等地,走近残障人士和爱心助残集体,听他们叙述普通善举传递爱与期望的暖心故事。

      ——编  者  

      全国自强榜样陆鸿

      开办工厂,供给作业岗位

      本报记者  王伟健

      上午9点半,江苏姑苏吴江区平望镇联丰村的一家工厂内,处处是繁忙的身影。这家工厂的职工里,70%以上都是残疾人:腿脚不方便的职工在电脑前做规划,有听觉妨碍的职工干膂力活,有智力妨碍的职工则担任包装……咱们分工合作,制造的精巧纸质相册,不只卖到全国各地,还出口到北美、欧洲等区域。

      在一楼的库房,工厂担任人陆鸿正在清点打包好的产品。陆鸿是一名脑瘫患者,曾摆过摊、修过车,还自学了拍摄。后来,他用攒的钱创办了这家相册加工厂,自己揣摩出产工艺,规划出一款“风琴相册”,一经推出就在网上热销,多年来卖出了几百万本。慢慢地,产品从几个展开到上千个,生意越做越大,工厂年销售额已超1400万元。

      跟着作业走上正轨,陆鸿期望能帮忙更多人,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把作业时机优先给残疾人。

      00后小伙刘子龙身体偏瘫,右手使不上劲,2018年,他来陆鸿的工厂面试,但没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陆鸿没有抛弃他,鼓舞他测验一下网店客服的作业。

      客服需求在网上与客户交流,刘子龙只能用左手打字。刚开端,他十分不适应,一度想要辞去职务。陆鸿给他定制了一款单手键盘,刘子龙重复操练后,打字速度显着提高。最忙的时分,他能一起回复十几个客户的信息。作为工厂里的“金牌客服”,他月薪过万元,性情也变得开畅起来。“接下来想买个房子,成个家。”刘子龙对未来充满期望。

      这些年,在厂里作业过的残疾人有150多人,不少人凭仗在这儿学到的技术、拿到的薪水出去创业,日子越来越好。但陆鸿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可。近年来,他先后牵头成立了陆鸿助残基金会和陆鸿助残科技服务中心,为残疾人供给作业创业练习、教导和孵化等服务。“期望能帮更多残疾人融入社会、完成愿望。”陆鸿说。

      全国自强榜样此路恒

      学习手艺,运营民族服饰

      本报记者  叶传增

      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家民族服饰公司的出产车间,缝纫机的“哒哒”声此伏彼起。流水线上,工人们正忙着赶制一批民族服饰。“傈僳族斑纹考究对称,针要稳,线要匀……”操作台前,公司担任人此路恒折腰俯身、捏着绣线,一边演示,一边向新职工解说缝纫技巧。

      8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左脚落下残疾,此路恒曾一度感到很苍茫。但母亲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腿不可,可你的脑子灵光着呢!”

      经过一番探索,此路恒认准了缝纫这门手艺。传统的缝纫机需求两只脚合作,替换践踏踏板,但此路恒只能用一只脚,要比普通人花费更多膂力和精力。此路恒不断操练,常常练到脚抽筋,总算用单脚也能够娴熟操作缝纫机。

      一次外出学习的过程中,此路恒发现,手艺缝制的民族服饰很受顾客欢迎,他想:“咱们村是传统的傈僳族寨子,家家都会纺线织布。卖布疋赢利菲薄,但民族服饰能卖上好价钱,为什么不改变展开方向?”

      和妻子协商后,此路恒拿出积储置办设备,开办了村里第一个民族服饰家庭作坊,缝制传统的傈僳族、怒族服饰。他还立异工艺,将传统斜襟坎肩改成收腰短衫,再用特别的盘扣规划调配艳丽的颜色,一推出便遭到商场喜爱;测验将贝壳、银饰与现代裁剪工艺奇妙交融,让服饰既传统又时髦。

      为了拓展销路,此路恒常常要把自己制造的民族服饰展现给客户,或许现场展现制造技艺。一次次双手翻飞间,他证明了才能,也积累了口碑。从家庭工坊,到合作社,再到公司,凭着精深技艺和诚信运营,此路恒的服饰品牌越做越有名气。

      此路恒往常走路需求拄拐,他说,手中拿着的这根拐,已经是第八十九根,“只需有不畏应战的勇气、持之以恒的意志,拄着赛鸽拐杖也能走出致富路!”

      全国残疾人作业先进个人何巧

      用手“说话”,服务听障居民

      本报记者  刘新吾

      “别着急,慢慢说。”在重庆沙坪坝区红岩派出所“巧姐无声警务室”,民警何巧笑着递上几杯水,用手语与几名听障白叟耐性交流。顷刻后,白叟们本来激动的脸色逐步弛缓……这样的场景,是何巧扎根社区11年的温暖日常,她用一双会“说话”的手,为听障居民送去关爱。

      2014年,何巧调任沙坪坝区磁器口派出所。第一次走进辖区的磁建村社区时,她便了解到这儿居住着近200名听障人士。起先入户造访,她常因无法了解手语而急得不得了。“假如连交流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服务?”何巧报名练习班、向居民讨教,开端学习手语。

      3个月后,她已能和听障居民用手语唠家常,听障居民也逐步向她打开心扉。“张大姐需求助听器电池”“李大爷的医保卡丢了”……何巧的笔记本上,鳞次栉比记录着居民的诉求。“他们的‘小事’,便是我的大事。”她说。

      2019年,派出所创立“巧姐无声警务室”,增设调停室、谈心角和学习室,装备助听器、手写板等便民设备,还常常安排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一次防诈宣讲课,何巧模仿欺诈场景,解说圈套套路。一名听障居民激动地比画:“我前次便是这样上圈套的!”这名居民站动身来,言传身教,提示咱们留意防范。3年里,这样的宣讲举行了50多场,社区听障居民的法律咨询量下降七成,对立胶葛调停成功率到达100%。

      在何巧的带动下,听障居民还组建了“无声责任巡查队”,巡查楼巷、服务社区,从“被守护者”变成了“守护者”,为社区安全奉献一份力气。

      2022年,何巧调任红岩派出所后,许多社区民警也开端学手语,一批手语专家经过长途视频等方法为听障居民排忧解难,1000多名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在警务室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展开手语实践……何巧的同行者越来越多。

      全国残疾人作业先进集体辽宁省残疾人体育操练恢复中心

      选苗育苗,托举体育愿望

      本报记者  刘佳华

      慢跑热身、全身拉伸,先练力气、再练专项……清晨,沈阳市体育运动校园田径馆,辽宁省残疾人田径队队员李英粒和队友们敞开了一天的操练。

      本年28岁的李英粒,13年前参与辽宁省残疾人田径队,已参与过2届残奥会、3届亚残运会,曾在4×100米接力、F37级铅球、F38级铁饼等项目上摘金夺银。“从一开端的田径操练、参赛,到后来恢复养伤、转化项目,是体训中心的培育与支撑推进我不断走下去。”李英粒说。

      她所说的“体训中心”,便是辽宁省残疾人体育操练恢复中心。体训中心成立于2003年,承当帮忙举行残疾人体育赛事、保证残疾人运动员操练比赛等作业,累计培育出200多名全国冠军、30名残奥冠军。体训中心还担任办理25支集训队,包含运动员200余人,包括22个比赛项目。

      “这些孩子都是我看着长大的,就像我自己的孩子相同。”关于每个孩子的入队阅历,体训中心主任李洪全都记得很清楚:有的是经过会集选拔,有的是经过市县残联引荐,有的是家长带孩子慕名而来,有的是他们入户寻访……“为选到好苗子,咱们常常到县市区造访调研。有一次跋山涉水,车子差点翻到沟里。”

      “赛艇部队去浙江参与赛艇皮划艇锦标赛,聋人足球队赶赴广东参与第十二届残运会……”翻看路程汇总表,李洪全慨叹:“咱们终年操练、参赛,虽然很辛苦,但看到运动员获得成果时的笑脸,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竞技体育带给残疾人运动员的,不只有赛场上的荣耀,更有对性情的刻画、体魄的训练。”李洪全说,“在队里,领队、教练各司其职,队员们互相关怀帮忙,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咱们要继续尽力,帮忙更多残疾人运动员自立自强、完成愿望。”

      全国残疾人作业先进集体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残联

      练习技术,点亮日子期望

      本报记者  秦瑞杰

      走进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残疾人恢复中心,视力残疾的王占省眯着眼,跟农技员学习养羊技术,笔记本上记取饲料配比和各种疾病的防治关键。“多亏了残联安排的技术练习,咱们也能靠自己的本事增收致富了。”王占省说。4年来,从开始的5只羊展开到现在的50多只,王占省的饲养规划不断扩大,年收入达10万元。“有了一技傍身,日子跳过越有奔头,住了几十年的土房子变成了砖瓦房,村里还有两户人家跟着我学养羊,也致富了。”走进王占省的宅院,新栽的月季随风摇曳,地上修得平整,王占省笑得爽快。

      王占省的阅历,是红寺堡区残联经过技术练习为残疾人点亮日子期望的一个缩影。2020年以来,红寺堡区残联展开职业技术和村庄有用技术练习1600多人次,扶持超970户家庭展开栽培饲养工业。

      “咱们的方针不只是‘兜住底线’,更要让残疾人成为村庄全面复兴的参与者、受益者。”红寺堡区残联理事长马广步说,在红寺堡区残联的推进下,当地有不少残疾人经过“触网”完成了增收。

      李耀梅便是一例。天黑,红寺堡区龙源村的扶贫车间还亮着灯,李耀梅和姐妹们正利索地用芨芨草和高粱秆捆扎扫帚。“别小看了这扫帚,做好了相同能赚钱。”李耀梅说。2015年,她遭受事故,右腿落下残疾。她的扫帚生意得到了红寺堡区残联“阳光助残小康方案”的赞助,她还参与了红寺堡区残联开设的电商练习课,把生意做到了网上,年收入超10万元。

      2020年以来,红寺堡区累计争夺各级资金4245万元,建成多个残疾人恢复中心、托养中心和村(社区)恢复站,为700多户家庭施行无妨碍改造。“咱们要做残疾人的知心人、贴心人,让他们像戈壁滩上的芨芨草相同,风吹不倒,沙埋不了!”马广步说。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