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9-09 14:42:36
  • 阅读(14080)
  • 评论(12)
  •   原标题: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查

      “我挂念着受灾的当地”

      时刻:9月7日

      日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灾情严峻的村

      正是灾后重建关键时期。

      从哈尔滨市区动身,火车转轿车,一路奔走,习近平总书记到了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

      前些日子,一场超强飓风登陆北上,严峻洪涝灾害侵袭京津冀和东北。雨滂沱,水暴虐,田舍受淹。习近平总书记不时挂念。案头每日都有灾情的资料,一件件指示指示直抵一线。这次到黑龙江调查,总书记惦记着到灾情严峻的村子再去看一看。

      田是粮,房是家。习近平总书记挂念着同乡们心中最重的这两样,挂念着村里的同乡们过得好不好。

      村口的稻田望不到边,总书记走进一块干燥的田。

      一串稻穗躺在手心。本该丰满的稻穗,却干瘦成空粒。总书记神色凝重看了又看:“都快灌浆了,水给泡了。”言语中尽是怅惘。

      “村子在大泥河、小泥河的河岔上,水流急,裹着泥浆就冲到了这儿。”当地的干部大众,说起其时来势汹汹的汛情。

      另一侧的稻田地形稍高,灾情稍缓。当地人讲,水一落,政府就安排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抢回来一些稻。“能保几成收成?”“稳妥理赔,方针能及时到位吧?”总书记关怀着同乡们的关怀。

      确保受灾大众“安全温暖过冬”、“确保受灾学生都能准时开学返校”……20多天前,习近平总书记掌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这样一件件、一桩桩地研讨。一枝一叶,“有利于大众的事再小也要做”。

      一个民族的同舟共济凝集于此,一个国家的万众一心倾泻于此。

      稻田边的砖瓦房,施工队干得如火如荼。这是厨房、卧室,那是客厅、存储间,还有暖炕。房子冲垮了,政府补了6万块,一家国企又出力给建了起来。

      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这样的重建力度和速度令人慨叹。习近平总书记详尽问询保温资料、抗震等级,关怀入冬前房子能不能住得上。总书记苦口婆心地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就在急难险重时。”

      沿着村道向里走。500多人的村,在我国最北部省份的一隅,各项工作有条有理。从灾前分秒必争的预警、分散、安顿,到灾后废寝忘食的救援、抢险、重建,这些日子,食物火狐影视、药品、机械星夜驰援,救援队、农技专家、建筑工人火速援助。

      普通人的命运,标示着国家的温度。这场抗洪救灾大考,不只有“宁可十防九空”的忧患意识,有应急管理体系和才能的现代化建设,更有“一直把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坚决指向,有在千丝万缕灾后重建工作中的“不时放心不下”。

      放心不下!7月底在四川调查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做好防汛预备;返京途中,总书记忧心着京畿大地再三晋级的暴雨预警;京郊列车被困,惦念着缺食少衣的旅客,指示“想方设法安排解救”……这次到龙王庙村,和同乡们聊起京津冀的灾情:“我挂念着受灾的当地。那些当地我之后也会去看。”

      龙王庙村村道边,总书记与乡民杨春贵打招呼:“老杨,这是你家吧?”

      老杨家创新的房,贴上了锃亮的瓷砖。屋里屋外,他像展现瑰宝一般给总书记介绍。炕前,总书记描绘他家不久后的容貌:“上面摆个小炕桌,喝个小酒吃个饭。”

      “现在对灾后重建还有什么需求?”习近平总书记亲热地问。

      老杨连连摆手:“党和政府都给想到了,提早都替我们想到了。”消毒、清淤、上肥、发放重建补助,同乡们很结壮。“我们要做的,便是修好屋子备秋收。”

      秋收,颗粒归仓。灾后的黑土地现已忙活起来,同乡们神往着、耕耘着。

      走出老杨家,阳光洒满了黑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和村里的同乡、施工人员说起一路见识:“在我们我国,公民大众遇到困难,仍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便是一方有难、八方援助,国家全力支持!”

      在入冬前房子都能搞好吧?抓住修起来,老大众冬季可不可以挨冻。即便是投亲靠友的,长时间住在人家家里也不是个事。”

      “还有我们公民大众灾后有不方便的当地,吃、喝、住、行、工作、教育、医疗防疫等,各级政府都要把这些事逐个做好。党和政府一直同我们同舟共济、携手同行”。

      “同舟共济、携手同行”,朴素的许诺,重千钧。

      (公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6  收藏